“南”得好茶,“靖”在土楼 ,翰林故里,茶香“金”招牌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南”得好茶,“靖”在土楼 ,翰林故里,茶香“金”招牌

最美茶乡

“南”得好茶,“靖”在土楼

摄影/ 季鲁珺

寻访地:南坑镇葛竹村

走访茶企:高竹金观音茶叶专业合作社

“感恩祖先,把我们带到这片土地,让我们子孙后代因茶兴业,因茶致富!”南靖县茶叶协会常务副会长、高竹金观音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赖玉春深情地说。

南坑镇葛竹村,是漳州母亲河九龙江西溪的发源地。这个美丽的古村落,因明代“葛天隆峙”和“竹里辉华”两座土楼而得名。历500多年,依然保存完好,见证了古村的沧桑与辉煌。

此处人杰地灵,史上曾出过多位举人、进士,是名副其实的“学霸”之乡,最有名的当属清朝翰林院编修赖翰颙(公元1697—1765年)。如今,赖氏宗祠“太史家庙”里,一块块金碧辉煌的匾额,仍彰显着家族的往日荣光。

赖玉春介绍,赖翰颙虽为学者,却是耕读传家。1749年,挂冠归田后,他引种铁观音、红柿、绿叶枳实等茶、果、药材,造福乡梓。1757年,乾隆下江南时曾召见他。赖翰林携茶面圣,爱茶的乾隆品后,龙颜大悦,葛竹铁观音也一度声名大噪。

赖氏宗祠“太史家庙” 摄影/崔华

岁月流转,200多年倏忽而过,“翰林府派”制茶技艺传承至赖玉春已是第九代。1964年,父亲赖甲乙,应邀当时县长之邀在刚创立不久的葛竹茶场任制茶师。这一茶场涵盖了葛竹、高港、金竹三个村的茶园。上世纪80年代,赖甲乙承包下了茶场。凭借过硬的制茶技术,赖甲乙制作的葛竹铁观音多次获评龙溪地区(漳州旧称)茶叶公司“特级铁观音”,他也因此被人们尊称为“老艺仙”。

赖氏宗祠“太史家庙” 摄影/章溯

2000年,赖玉春接过父亲的衣钵,潜心钻研制茶技术,并反复思考茶场的方向与出路。2012年11月,她整合资源,带头成立了南靖县高竹金观音茶叶专业合作社,积极为广大社员服务。“我们高竹(合作社)所拥有1.2万亩茶山,海拔在800~1400米,不论气候条件,还是地理环境,均属上乘,有些指标如空气质量、水质、土质等,也都远高于国家标准。”她如数家珍。

葛竹村茶园风光 摄影/严俊

在“统一管理、统一种植、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统一品牌”等五个“统一”引领下,合作社的社员们劲儿往一处使,齐心协力做好茶。“社员们都喜欢斗茶,不光是参加县、市、省里各类的斗茶赛。茶季时,各家各户也都会拿出自家做的茶,互相串门,比试切磋。”

技术强,品质高,销路就越来越广,腰包也越来越鼓。赖玉春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参加合作社的农户,每户每季的茶叶产量基本都在1万斤以上,每斤茶价格在30~40元。我们一年做4季茶,收入颇为可观。”腰包鼓了,底气自然也就足了。“买车,买房,盖新房,学茶艺,跳广场舞,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然而,赖玉春并没有因此满足。她认为,合作社的茶不仅要有量,更要有质。“质量是品牌的根基。只有高标准,才能有高质量。”因此,她下苦功从源头抓品质。2013年,高竹生态茶园被国家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授予生产示范基地和联络点。今年,由合作社承担的“国家高山茶种植标准化示范区”顺利通过验收,有望实现茶农人均纯收入增加2万元以上。

赖玉春(左一)与茶农在茶园里探讨种植技术 摄影/杨巍

合作社出品的茶,除了给知名茶叶、新式茶饮品牌提供优质原料外,也致力于打造“高竹金观音”“土楼高竹金观音”品牌。“只有打响品牌,才能卖出好价格。”赖玉春给合作社定了一个“小”目标:“相信,在社员们的共同努力下,每斤茶的价格能提高到100元。这样一来,每户每季1万斤茶,就有100万元的收入,4季就有400万元。努力有方向,日子就有盼头,‘农业特色产业亿元村、十亿强镇、百亿强县’的乡村振兴目标,应该不难实现。”她信心满满。

来源:茶道CN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